什么是多元化?
多元化(Diversity),有的时候又会被称为多元文化、多样性等等。
最简单的理解就是:在一群人中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人(可以是一个群体、组织等等任何一群),除了种族、文化、年龄、兴趣爱好不同之外,他们有着不同的想法,各自闪耀着或许相同或许不同,但是独特的光芒。在这个群体当中,每个不同的个体相互沟通、交流、相互影响,展现出这个群体独特的性质。
它可以是家庭收入水平、第一代身份、文化背景、性别/性别认知,也可以是兴趣特长、小众专业、独特经历等。
多元化有什么重要意义?
多元化就像申请者的身份标签,向美国大学的招生官展示你的与众不同。根据美本招生的情况,我们大致可以分为:学生整体的多元化和学生个体的多元化。
学生整体的多元化
种族多元化
近年来美国大学对于种族多元化的已经非常取得非常大的进步,就算是败诉的哈佛大学,近些年来其他族裔的录取比例都有提高的趋势。
虽然美国大学的平权行动已经被推翻,但是很多美国大学依然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样化的校园。
这就意味着,虽然大学不能明着来违宪考虑种族问题,但是依然可以其他途径干预录取新生种族的比例。
大学主要担心的地方就在于亚裔学生太会卷了,如果不限制,亚裔学生很有可能占领大半个校园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判决已出,但是要是否真的利好亚裔还未能下定论。
性别多元化
U.S.News曾指出,招生学校对于入学学生中男女比例的考虑,或者说学校是否会允许学生中出现不平衡,的确会影响招生官最终的录取决定。
所以很多大学在本科招生阶段都致力于保证学校的男女比例平衡,从而保证校内学生的多样性。
特别是那些以前是单一性别而现在男女同校的学校对此更加重视。
而一些理工强校往往会出现男多女少的情况,所以MIT、加州理工为实现性别均衡的目标,在差不多的条件下可能更倾向录取女生。
另外,性少数群体、跨性别者以及LGBT群体,学校录取的几率也会大幅上涨。例如:达特茅斯学院申请系统中关于性别一栏的填写就有13项,除了男性和女性之外,还有其他选择。
无论是实现男女平衡还是关注少数群体,这些做法都体现了美国大学对平权和多元化的追求。
阶层多元化
每年的大学公布的录取新生数据报告中,都会有一项第一代大学生录取比例,并且大学对这一比例的提高倍感自豪。
第一代大学生是指申请者的父母没有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4年制本科教育。
如果申请者的哥哥姐姐已经从四年制大学毕业,那么申请者依然被认为是第一代大学生身份,因为申请者的兄弟姐妹是同一代人。
某种程度上,大学认为第一代大学生被认为是相对弱势的申请人。
而美国大学的精英教育往往偏爱特权阶层,这就会使得校园内充满权贵的子女,为人所诟病,所以通过招收第一代大学生可以保证校园内的阶层多元化。
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,大学考虑的整体多样化还包括国籍多样化等,中国留学生都在其中受到很大的益处。
学生个体的多元化能力多元化
这个很好理解。比如:申请人如果申请理工类科目就不能仅仅是理工类科目优秀,其他科目同样应该有出色的成绩。
因为美国本科以博雅教育为特色,学生需要掌握不同领域、不同学科的知识,这是未来选择某一专业深耕的基础。
因此,我们经常看到能够被哈普耶斯麻或者其他Top10录取的学生都是文理兼备。他们选择的可能是理工科,但是在他们的活动和文书中也透露着人文情怀。
活动多元化
在当下的申请内卷大环境中,竞赛与科研越来越成为每个学生的标配。
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申请理工科,那么主要参加理工类的活动就够了,不再需要浪费时间参加其他和专业无关的活动。但是一个能够得到招生官青睐的申请人,他的活动列表必须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一的。
优秀的申请人参加的活动或许数量不多,但是涵盖面非常广,包括专业型的、社会服务型的、兴趣型的...
个性多元化
超过一半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是乐观、勇敢的人,并且喜欢阅读、看电影、打篮球。
虽然本身没有错,而且都非常正面,但是过于正面的描述让很多学生变得趋同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、不同的爱好,有优点也有缺点,而这些不同点造就你今天的你。
招生官更希望看到一个独具特色的你,而不是千人一面。无论你的优点还是缺点,都是你的闪光点。
学生个体多样化的意义并不在于你的成绩有多高,参加的活动有多少。招生官关心的是你的材料呈现出来的是活生生的、有血有肉的人,而不是模糊的脸。
总的来说,正是由于美国大学在招生中考虑除GPA、标化以外,还有多种因素,并且出于多元化考虑,这就使得整个美本申请都非常神秘、非常玄学。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!